教师资格
网站导航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m.gz.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贵州中公教师网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模拟试题 >
来源: 时间:2021-03-11 17:36:48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心理过程是具有鲜明的静态特性的心理现象
B.个性心理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C.自我意识是一种内在的决定着人对事物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D.心理状态有它的认识侧面、情感侧面、意志侧面,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2.中国人看国产影片容易分辨出人物面形,而看外国片则难以分辨。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 )。
A.中国人头脑中储存外国人形象模式相对较少
B.中国人面形相对易辨认
C.外国人面形难以辨认
D.中国人不熟悉外国片所反映的内容
3.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绘制教学地图时,铁路用白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学生便可清晰地将它们区别开来。该教学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感觉( )。
A.后像 B.对比 C.适应 D.相互作用
4.关于老年人感知觉退行性变化的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感觉阈限降低,感受性下降
B.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
C.“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
D.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5.电影的原理是将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幅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幅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
A.后像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6.魔术师用一只手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这符合感知规律的( )。
A.活动律 B.协同 C.组合律 D.对比律
7.“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 )现象。
A.后效 B.适应 C.补偿 D.对比
8.所谓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义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内隐记忆的是( )。
A.小花在老师听写时,迅速写出昨天学习过的单词
B.王大爷上了年纪,对刚发生的事情很健忘,可对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却记忆清晰
C.周亮打8岁时学自行车,学会后就再没有碰过,几十年过去,那天骑着玩,竟然也轻车熟路
D.安安从小到大老爱做同一个梦,一天从梦中醒来他不知自己刚刚是做梦还是清醒
9.人们常常采用“投硬币以决取舍”的做法来解决问题。这说明人们此时面临的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北宋的方仲永幼年时聪慧异常,成年后泯然众生。根据心理学家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方仲永幼年时流体智力水平高,成年后晶体智力水平一般
B.方仲永幼年时晶体智力水平高,成年后流体智力水平一般
C.方仲永的流体智力水平与晶体智力水平一直呈上升状态
D.方仲永的流体智力水平与品体智力水平一直呈下降状态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的概述。
心理过程是具有动态特性的心理现象,A项错误。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C项错误。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的一种过渡状态,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
2.【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源泉。中国人看国产影片容易分辨出人物面形,看外国片则难以分辨,是因为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器官,而心理的内容必须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得来。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因此本题选A。
3.【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对感觉相互作用的理解。
选项A,感觉后像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选项B,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该老师运用不同颜色让学生来区分,属于感觉的同时对比。选项C,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D,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综上,故B项正确。
4.【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感觉阈限降低,感受性提高,A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选A。
5.【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也叫感觉后像。“前一幅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幅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即前一幅画面刺激作用后暂时保留下来,下一幅接着呈现,画面再次暂时保留下来,使电影画面连贯起来。因此本题选A。
6.【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
选项A,活动律指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如“魔术师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
选项B,协同律指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指同时运用强度、差异、对比等规律去观察对象。例如,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
选项C,组合律是时间上彼此接近、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选项D,对比律指两个显著不同其至互相对立的事物,更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如高矮对比、色彩对比。除此之外,还有强度律、差异律等。因此本题选A。
7.【答案】D。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选项A,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选项B,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C,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选项D,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中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属于感觉的同时对比。因此本题选D。
8.【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
内隐记忆强调的是当事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进行回忆,即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A项明显是有意识地背诵过,属外显记忆;B项只是陈述事实,并未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C项符合内隐记忆的关键词是“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过去经验”“自动产生影响”;D项属于干扰选项,结合题干因此本题选C。
9.【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
选项A,双趋冲突又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当两个目标吸引力相当时,解决冲突比较困难,故而有“投硬币以决取舍”的做法。
选项B,双避冲突又称为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中一个所产生的冲突。
选项C,趋避冲突又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又称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因此本题选A。
10.【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来源于先天素质,品体智力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方仲水幼年时聪慧异常,说明流体智力水平高;成年后泯然众生,和别人水平完全一样了,说明晶体体智力水平比较一般。因此本题选A。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服务号,开启提醒直播开始前15分钟将通过服务号通知